珍惜

不如怜取眼前人

摆放在阳台上的花盆里一夜之间钻出一棵嫩苗,原以为是父亲从阿尔及利亚带回来的种子发芽了,据父亲说,那些花开得异常热烈,香气馥郁。仔细观察过后,却只是瓜类的苗而已。这里种子到底是什么时候落户到我的阳台上,我竟浑然着,懵懂着,离消息很远。

它或许只是无意中被母亲父亲扔在其中的西瓜子,又或是被楼上的邻居扔下来,也可能是被风带到了这里,又可能是当初买来这个花盆的时候,它就已经在里面了。然后偶遇上适量的水和阳光,便惊喜着钻了出来。

我们的人生,有时候,被吹来了多少这样我们自己都浑然不觉的种子呢?它们潜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,静静地藏匿着。它们可能永远沉睡,也可能遽然之间出现在我们的眼前。我开始为我自己担心,并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。如果说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已经都不由我们控制,那么我们还拥有什么生活下去的意义呢?我所能做的,就是无助而孤独地等待那些无数的不速之客。我不知道它们会给我带来什么,或是带走什么。 …

不如怜取眼前人 Read More »

何曾就这样逝去

比喻这种修辞格似乎特别钟爱“青春”这个词语,有多少次,青春被比作各种各样的事物。从张爱玲的“青春是一袭华丽的袍,爬满了虱子”到某80后的“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”,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倒已经模糊不清了。

只是有些东西,本身就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东西,是不必硬要探究其本质的。真理虽愈辩愈明,但恐怕青春这东西是没有什么真理的,或者说,青春本身就是真理。一旦辨明,那也不过是青春的坟墓而已。就像那么多的比喻,我们不能从中挑出一个最贴切的。在更多的时候,青春不过是逃课,不过是打架,不过是悲伤,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华丽的恋爱,又或是一段苦涩的庞大的友情。只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留下了太多的影子,等到我们发觉的时候,它已经訇然覆灭了。


今天看书看到一句话“她整个人看上去一点也不自信,或者会让人觉得她存在着一些小小的心理疾病——这一点其实我很肯定。”这样的时刻多得不计其数,难免要对号入座。我在想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种误区,我们是不是已经默认“忧郁”“变态”为青春的代名词?当今80后和90后之争,恐怕绝大部分比较的是阴郁的气质和消极的思想。 …

何曾就这样逝去 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