错
大学的最后一堂课,最后一科考试,纷至沓来,而后又飘然远离。
就像我曾经无数次在脑海里设想过的那样,这也许并不意味着任何的结束。因为,任何事件的发端和终结,从来都不由时间来决定,而是由人心来决定。
这个社会在变得更加残酷之前,其实早就安排好了一切——它让我们,也许只是我,变得更加懦弱和胆怯。也许它打算让我习惯长久的窒息,抑或让我某刻奋起反击。我也说不上来,哪一点才更契合现在的情境。
天又变得冷了。 …
大学的最后一堂课,最后一科考试,纷至沓来,而后又飘然远离。
就像我曾经无数次在脑海里设想过的那样,这也许并不意味着任何的结束。因为,任何事件的发端和终结,从来都不由时间来决定,而是由人心来决定。
这个社会在变得更加残酷之前,其实早就安排好了一切——它让我们,也许只是我,变得更加懦弱和胆怯。也许它打算让我习惯长久的窒息,抑或让我某刻奋起反击。我也说不上来,哪一点才更契合现在的情境。
天又变得冷了。 …
比喻这种修辞格似乎特别钟爱“青春”这个词语,有多少次,青春被比作各种各样的事物。从张爱玲的“青春是一袭华丽的袍,爬满了虱子”到某80后的“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”,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倒已经模糊不清了。
只是有些东西,本身就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东西,是不必硬要探究其本质的。真理虽愈辩愈明,但恐怕青春这东西是没有什么真理的,或者说,青春本身就是真理。一旦辨明,那也不过是青春的坟墓而已。就像那么多的比喻,我们不能从中挑出一个最贴切的。在更多的时候,青春不过是逃课,不过是打架,不过是悲伤,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华丽的恋爱,又或是一段苦涩的庞大的友情。只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留下了太多的影子,等到我们发觉的时候,它已经訇然覆灭了。
今天看书看到一句话“她整个人看上去一点也不自信,或者会让人觉得她存在着一些小小的心理疾病——这一点其实我很肯定。”这样的时刻多得不计其数,难免要对号入座。我在想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种误区,我们是不是已经默认“忧郁”“变态”为青春的代名词?当今80后和90后之争,恐怕绝大部分比较的是阴郁的气质和消极的思想。 …